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

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沉沒

鐵達尼號(RMS Titanic),又譯泰坦尼克號,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,在當時被稱為是「永不沉沒的」,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修咸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,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,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,1500人葬生海底,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。
鐵達尼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·沃爾夫造船廠。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。她也是白星航運(White Star Line)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2艘船。該公司自1901屬於由美國的銀行家J.P.Morgan掌管的國際商業碼頭公司的海運集團公司。此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游船。鐵達尼號全長269米(882.5英尺),寬28米,總重46328噸(淨重21831噸),動力3000匹馬力,航速23~24浬。儘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。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樣大。船上有899名船員,可以運載3300 名乘客。因為她也運送郵件,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鐵達尼號。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。剩下的一個屬於陪襯,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。
鐵達尼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。儘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,健身房,浴室和升降機的船,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準。對頭等艙的乘客,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;作為一種革新,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臺升降機。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。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。
鐵達尼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。16個水密(不進水的)艙防止她沉沒。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·考德威爾說:「就是上帝親自來,他也弄不沉這艘船。」
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修咸頓出發,開往美國紐約。船長叫愛德華·史密斯,於日正午離開了修咸頓(Southampton)港,預定渡過北大西洋,直達美國紐約。當她即將啟航時,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,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,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。啟程後,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,接納了更多旅客,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(Queenstown,皇后城),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。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。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,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;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,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,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,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,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;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,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。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(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)約翰·雅各布和他的妻子,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,梅西百貨公司的老闆Isador and Ida Staus, the 「不沉的」Molly Brown and others。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.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·安德魯(Thomas Andrews)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。
在4月14日晚上,鐵達尼號撞上了一座冰山。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,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,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,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,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鬆脫,六個水密艙進水。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,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(垂直於水平面)的驚人狀況,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。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,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,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。
在船的左舷,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。在右舷,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。所以,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。
鐵達尼號沉沒時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。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,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。鐵達尼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·喬治·菲臘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,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·布萊德建議他:發送SOS吧,這是新的呼叫信號,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!然後菲臘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。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,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。

沒有留言: